现在时间 :
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风采
李佳鸿:让潮州民间传统文艺广泛流传
李佳鸿:让潮州民间传统文艺广泛流传
日期:2018-08-01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 点击:39655

特约记者:余育闺

    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十二五计划”序列的重点图书大系—《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系列丛书于2013年12月出版发行。其分册《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潮彩瓷》,顾名思义,讲述的正是我们潮州的彩瓷文化。

    拿到该书,封面上作者的名字——李佳鸿跃入作者眼帘。他正是我市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顾问,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市潮州文化中心特约研究员,潮州市知识人士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市政协潮州市第十一、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由李佳鸿撰写的《潮彩瓷》入列《中华文脉》丛书,这是我市陶瓷论著首次进入国家层次,使潮彩瓷在现代“中国瓷都”的荣誉面前为中国陶瓷事业做贡献,这也为后来“潮州彩瓷烧制技艺”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奠定了重要学术基础。

    其实,无论是作为工艺美术大师,还是文化研究员,甚至是政协委员,李佳鸿都保持着将弘扬潮州民间传统文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潮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初心不变。

    十年磨一剑 专注潮彩研究

    李佳鸿的母亲是枫溪人,小时候跟着母亲到枫溪走亲戚,经常看到造陶工人脚拨轮盘手拉坯的场景。“还记得小时候,我会在村边小溪的小堤边,挖上红泥土做汽车模型和轮子,在田地里熏烧,再用‘雪条枝’作轮轴绑上一条小纱线拖着走,”李佳鸿回忆道:“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过一把造陶的瘾。”

    因为种种原因,虽未能继续深造,但对陶瓷有着一份执着的李佳鸿经营起陶瓷材料生意,由于经常要跑枫溪的陶瓷企业,有机会跟企业深入交流,向造陶师傅学习,因此对陶瓷生产的内在、外在因素有了系统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好些陶瓷企业比较重视现代企业文化,但却缺少地方陶瓷历史文化。这使他萌生了研究潮州陶瓷工艺美术史的想法。

    《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潮彩瓷》主编郑宁在序中指出,有关中国陶瓷艺术研究的论著寥若晨星,即使已出版发行的中国陶瓷系列丛书也大多是从历史和考古角度进行编撰的。有感于有关中国陶瓷的艺术丛书匮乏和国内对陶瓷工艺研究领域的缺失,所以才有《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丛书的策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叶喆民也这样认为,他指出回顾以往有关陶瓷器制作的文献,近现代出版的大量陶瓷类图书,往往多侧重文物鉴赏或历史考古与科学技术的探讨,而鲜有对传统和创新工艺美术的研究。

    回忆起当初为何会写下这本书,李佳鸿告诉记者,那是源于一句话——1998年,学者朱裕平先生一册《收藏指南》用了200多字对“潮彩”进行介绍,称赞其“纹饰具地方风格”。就这句话引起了李佳鸿探索“潮彩”文化的兴趣。

    2003年,在完成《解读潮彩》的学术论文,送时为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院长薛军力教授、潮学研究所所长黄挺教授审阅,得到肯定,并结集作为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学研究丛书而内部出版。这让李佳鸿备受鼓舞。

    在此基础上,李佳鸿更是一心专注于“潮彩瓷”的文化研究。“其实,在清末民国时期,‘潮彩’是潮州陶瓷史的精髓,它不仅自成一格,而且是在西方资本侵略,中国陶瓷业日渐衰落的情况下独树一帜,抵挡洋瓷的冲击,成为民族陶瓷工业的皎皎者。”李佳鸿比喻道,假如潮州是座宫殿,那么唐宋时期的潮州窑是它的基石;明清时期的潮州窑是它的砖瓦;清末民国时期的“潮彩”是它的装饰,现代的潮州陶瓷业是瓷都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花坛。“我是名摄影爱好者,自从研究了“潮彩”文化,便打算运用摄影技术,图文并茂地对潮州陶瓷工艺美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图解式的表现,让更多的人更直观地了解潮州陶瓷工艺发展史。”基于此,才有了《潮彩瓷》一书的问世。“在撰写过程中也遇到过别人的不理解,经济上的问题对我来说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李佳鸿告诉记者,《潮彩瓷》的研究要求比一般研究成果更高,研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彩绘工艺本身的范畴,研究所需的材料不是简单地查阅历史文献或到博物馆拍拍图片就能解决的,必须搜集口传故事、历史故事、进行田野调查、藏品比较等工作,在工艺上要解决材料应用、彩绘技术、烧制加工理论等方面的问题。工作十分繁杂。但是,李佳鸿却不厌其烦,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写,当历经整整十年,撰写文6万多字,拍摄收集图片200多张的《潮彩瓷》终于成书,李佳鸿很是欣慰,“我为家乡潮州完成了一部国家级的著作。”2016年9月由他撰写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潮州陶瓷》出版发行。李佳鸿从未停下研究脚步……

    一心为文化 擦亮潮州招牌

    2009年6月,我市成立了潮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李佳鸿当选为协会主席。长期以来,李佳鸿认真组织、配合好参加省民协举办的各项民间文化活动;积极组织会员深入民间、外出交流,收集、整理民间文化艺术素材;组织会员送文化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发动广大会员挖掘、整理、宣传潮州文化,共同擦亮潮州招牌,为建设“文化潮州”而努力。

    2011年,由他组织我市23位民间工艺大师的优秀作品参加第四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协会获得第四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优秀组织工作奖”。第二年,组织选送我市民间艺术家的7件优秀作品参加“广东省第一届花灯文化节”,其中刘耀生的《花蓝走马灯》等2件作品获得金奖,许培坤的《富贵甲天下》木雕旋转花灯等4件作品获得银奖,是获奖成绩最好的参展队伍。潮州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被评为“优秀组织工作奖”。之后四年,连续组织参加广东省四届花灯文化节,协会皆被评为“优秀组织工作奖”。

    2012年9月,他积极动员民间艺术家参加第11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暨第7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作品奖。由吴光让、吴闻鑫、吴宏城父子三人制作的大吴泥塑《出花园》获“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潮州实现该奖项“零”的突破。

“之前我们在这类奖项稍显弱势。”李佳鸿在总结前几届选送的作品后,得出结论,“颜色鲜艳是吸引人的第一要素”。他告诉记者,之前我们的作品,做工虽精细,但在颜色上还是不够亮眼,吸引人的眼球。因此,在选送之前,他就建议吴光让父子报送《出花园》系列大吴泥塑。““这一系列是记录潮州人15岁少男少女的成人礼俗,做这类人物,衣着鲜艳,生态生动,同时《出花园》这一民俗活动,具有地方特性,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兴趣,加上大师的手艺,获奖毋庸置疑。”

2015年,积极响应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号召,按市文联的统一部署,承办广济桥为期三天的“一里长桥一里市·民间艺人赶集来”文艺展示活动,组织潮绣、木雕、麦杆画、花灯、朱泥壶、朱泥薄锅仔、大吴泥塑、潮彩、陶瓷青花、陶艺、银饰、榄核雕、鼻烟壶、手工铜壶制作、漆画、汉服演出、琴弦吹奏、潮曲等30多个艺术门类大师上桥展演,再现了广济桥“一里长桥一里市”风貌,让广大市民、游客充分领略潮州文化的无限魅力。

“其实,有去参加这次活动的市民会发现,桥上面的艺人很多都是新面孔。”李佳鸿说道,在弘扬潮州传统工艺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去培养下一代,为传统工艺注入新鲜血液,积极做好“传帮带”,多给年轻艺人展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信心、热情。“这样,我们的传统才能走得更远。”

全力谋发展 建箴言献良策

游潮州古迹、尝美味小吃、学非遗技艺、看时尚路演、听民乐演奏……今年,牌坊街上的活动可谓是遍地开花,特别是近期的“牌坊街青年嘉年华”系列活动的启动,潮剧、木雕、潮绣、大吴泥塑等非遗文化汇演,以及弹唱、舞蹈、绘画等文艺汇演,各种精彩节目于每周三、周六、周日轮番上演。全方位助力打造牌坊街旅游地标,携手提升牌坊街的青春文化氛围,为广大市民的公共文娱生活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早在几年前,李佳鸿当选为第十一届市政协委员,他的第一个提案就是《如何利用民俗文化促进潮州古城区旅游的发展》。当时他就建议在古城区牌坊街组织民俗巡游活动。

“因为民间民俗巡游人员不用培训,可随时组织、随时解散,可选择潮州本土为主的中华人文典范”李佳鸿掰着手指头数道,如潮州前贤韩愈、马发、三山国王,以及妈祖娘、关公等正面人物作为巡演对象,有地方特色,成本低,吸引力强,可带旺人气。“将民俗文化活动转化为生产力,增强潮州区域文化中心的地位,提升潮州文化吸引力。”

他表示,今后还将致力文化研究,把潮州特有的东西包装好加以推介,让潮州旅游文化业态更加丰富,以此来留住游客,让他们产生多住多消费、下次再来的念头。此外,要进一步加强调研,积极为潮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备案号:粤ICP备17020065号-1
联系电话:0768-2281831 邮箱:czszxxc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