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他潜心书画与陶瓷艺术的探索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工艺美术知识及技艺,特别是在陶瓷彩绘领域,运用自己擅长的笔墨技巧,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先后创作了不少艺术作品,并多次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得殊荣;他致力于创作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在认真履职中彰显责任担当。他便是政协第十三届潮州市委员会委员许木顺。
“我愿意穷尽一生在艺术里徜徉”
“选材要准确,不能有瑕疵;要以造型做构图,心中有数后才用墨起稿;勾勒时要深浅墨渲染,分出明暗面,近深远虚,一步步渐化……”走进许木顺的工作室,热情的他向我们介绍起潮彩工序步骤。
潮州彩瓷工艺享誉海内外,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和独特地方风格,佳作精品无数,名师巧匠辈出,许木顺就是其中的一员。许木顺现是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潮州市瀛州书画院院长。他擅长书、画、篆刻、陶瓷彩绘,作品师古出新,其彩瓷人物、山水、花鸟皆工,或工笔或写意,或兼工带写,浓墨淡彩,渲染晕化,肌理丰富,具有亮丽、疏朗、清雅的水墨丹青气格及写意情趣。
在瓷板画作上装配灯光板映托画作特殊效果是许木顺的灵感创意,能使画面更动感、肌理更鲜活。他的部分瓷板创作还采用双面彩绘技法,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形成具有背景色彩、多层次的瓷板画特色。“例如这幅《雨后千山铁铸成》作品就是双面彩绘的,”许木顺说,“这些瓷板的特点是透光性强,画在后面的远山等景象,灯光一打开就能显示出来,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层次感。”
1983年,许木顺考入潮州市工艺美术总公司举办的三年制工艺美术专业学习班。在此期间,他认真学习钻研,理论结合实践,对潮州的多种传统工艺美术技法有了较全面掌握,绘画及工艺美术技艺大进,也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安排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从事工艺各门类设计及制作研究。
1987年至1989年,他就读江苏省无锡市成人教育函授艺术专科学校书法专业,师从徐静渔、辛济仁、刘铁平等国内知名导师。1994年,他跟陈俊荣、余俊英、刘崇山、李凌云等人在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创立潮州市瀛州书画院,时任副秘书长,更有机会向前辈老工艺师们学习。
据许木顺回忆,1997年,他结识当代隐士、画家赵文竹老师,两人一见如故,他跟赵文竹学习禅画、禅学,增长智慧,感悟人生真谛,从中获益。这个时期,许木顺的创作理念受到赵文竹老师的启发和影响,书画作品开始融入意境,以禅立意,一度创作不少禅画作品。
许木顺转益多师,书、画、印皆擅。在书画艺术这一奔腾不息的江河中,他一直都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他淡薄谦和、踏实肯干、不事张扬,先后创作了不少彩绘作品,多件彩瓷作品获国家级、省级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大奖,被多家馆藏机构珍藏,其中包括获吉尼斯纪录直径24.60m的《清明上河图》及《儒圣图》《姑苏繁华图》等大作。
许木顺说:“我喜爱中国艺术,但我不敢说我懂艺术。先辈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我认为我目前所学的仅仅是皮毛。但我愿意穷尽一生在书法、国画、陶瓷、篆刻的艺术里徜徉。”
“为潮州文化发展贡献委员力量”
许木顺身为市政协文教体卫史委的一员,他致力把潮州文化发扬光大,努力搭建文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积极为文化发展把脉问诊、提出意见建议。例如,在提交的有关提案中,他建议增建潮州标志性雕塑件,既有利于潮州形象的推广,也能对城市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使潮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蕴得以更好宣传,被全国乃至世界所认知。
自2019年任潮州市瀛州书画院院长以来,他积极做好本职工作,搭建平台,外引内联,展示书画院风彩。在他的组织下,潮州市瀛州书画院成功举办“2021年潮州市迎春书画展”,市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给予充分肯定;2022年国庆,又与政协潮州市委员会、潮州市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举办“砥砺兴邦国 翰墨彰潮州”喜迎党的二十大书画作品展等活动,为凝聚广大书画爱好者力量、繁荣我市书画艺术创作、弘扬潮州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广泛好评。
陶瓷是潮州一种物质文化,也是潮州一种精神文化符号,它表达了文化特征和时代气息。他在陶瓷彩绘过程中,善于开拓思路,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大胆革新,突破传统模式,提高陶瓷艺术效果。在他的工作室,我们看到了一个高2.19m、直径0.67m的圆形立体瓷器《清明上河图》。据许木顺介绍,他把《清明上河图》的原作场景进行拆解重构,以罗旋式构图形式巧妙地布局于瓷瓶上进行再创作,形成《清明上河图》全新图卷。在日常陶瓷创作中,许木顺还将潮州八景、禅画、佛像画、山水泼墨画、花鸟画等题材,分别绘于瓷器或茶具上,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让陶瓷产品成为宣传潮州文化的一个窗口。
许木顺表示,作为一名来自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线,紧密联系群众、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要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传播,以艺术为媒,尽己所能创作出更多传播正能量的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为潮州文化发展贡献委员力量。
(特约记者 丁 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