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20] 2025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
- [03-20] 2025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
- [03-17] 同心聚力“百千万工程” 同向助推高质量发展
- [02-11] 公 告
- [11-06] 关于征集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的通知
- [10-24] 202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办公室部门决算
- [10-24] 202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 [10-01]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 [04-09] 潮州市政协公益基金捐赠倡议书
- [03-06] 202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办公室部门预算公开
潮州古城,地处岭东,自古有“海滨邹鲁”之誉。此地文化渊源流长,钟灵毓秀,既受中原儒风之教化,亦涵南方山水之灵气。潮州西湖,正如其地所凝聚的文化精粹一般,于清波微漾之间,承载了千百年来的历史风云与人文兴替。它不是西子湖畔那等国人皆知的风景名胜,却自有一种藏于市井、深于文脉的气韵。走近潮州西湖,仿佛走近一段被时光轻轻掩埋,却始终闪着温润光泽的古代篇章。
潮州西湖,位于古城西部偏南,原为天然低洼洼地,因地势聚水,经人工疏导韩江支流灌注而成湖。据清代《潮州府志》记载:“西湖在郡治之西,水色澄明,柳树成荫,游人往来,为城中佳境。”此为较早关于西湖的系统记载。自成湖以来,它便非仅为水体之胜,更因其与城市生活和文人活动相融,逐步演化为文化的承载体与城市气质的象征。正是这片静水,见证着潮人将自然环境加以涵养,使其与精神世界互为寄托的过程。
明代万历年间,潮州知府姚士达任内重视地方建设,传或倡导对西湖区域进行疏整,种植花木、修筑堤岸,使其初具园林形态。至清代中期,《潮州府志》等文献记载西湖范围逐步拓展,湖周设亭台,成为潮州城中文士游赏与赋咏之胜地。西湖之兴修,不仅体现地方治理者对民生与景观的关切,更反映出儒者治城理念中“礼治有形、教化无声”的精神内涵。在此湖光山色之间,亦曾是士子雅集、乡贤论道之所,是潮州文化生活的一方水面载体。
潮州地势东高西低,韩江主流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城,西湖为韩江之侧流积水所汇,常年水量稳定。今西湖虽不大,仅数十亩,但因水清如镜、地处城区,历来为城中佳景之一。若以今人视角而观,西湖虽不宏阔,但却更近人心,宛如城市肌理中一枚温润的明珠,是潮州人日常生活中可亲可感、可游可咏的文化空间。
潮州自唐以来多文人名士,自韩愈贬潮为刺史以来,尤受其文教之启蒙。然西湖作为文化活动场所的记载,始于明清之后。韩愈一人南来,点燃岭海文脉,为“海滨邹鲁”之誉奠基;而西湖则是这文脉渐次开枝散叶之象征,其存在,恰是一种地理空间与精神文化的深层对话。
西湖一带,曾为明清文人活动频繁之地。《韩山文钞》及《潮州府志》多次记载地方士人于湖畔设讲、赋诗。清末学者郑用锡曾在笔记中提及潮州湖光风貌,称其幽静宜人,最宜读书啸咏,传为当时士人心之所向。这不仅是一处消遣之所,更是地方知识阶层精神自足与文化认同的聚焦点。湖畔一席,或吟风弄月,或讲学设馆,其实皆承韩公遗风,延潮州文脉而不绝。
民国时期,西湖附近设有“韩山师范学校”旧址,为潮州教育中心之一。其校名取“韩山”者,乃承韩愈文脉,虽不确切位于湖畔,但与西湖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西湖的水,或许未曾映出韩愈的身影,却折射出其精神的延续。从“韩愈以文教潮”,到“师范以教潮人”,一条文化传承的轴线,已悄然贯穿湖光之中。
现今西湖虽历经改造整修,但仍保留部分历史风貌。湖中设有“清音亭”“湖心亭”“西园”诸景,皆为近现代重建。尤以“清音亭”最为人称道,初建于民国年间,重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亭四面临水,颇具江南园林意境。历史在此沉淀为静景,文化亦随建筑形式更新而重焕光彩,使人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穿行,古今之间可交臂而坐。
湖畔可见部分近代书家如苏庸、林子坚等所题墨迹,据传部分曾勒石于亭台之壁,展现潮人书艺之雅。清代以来,湖区亦有若干石刻存留,如“西湖记”“梅亭记”等文,或为地方文士所题,记述彼时湖上游赏、吟咏之盛景。虽多经岁月剥蚀,然其文意仍隐现于石纹之间,为今人提供一瞥昔日风雅的契机。
潮人性格向以刚毅务实、重教兴文著称,西湖所承载者,亦不仅是山水之乐,更是文教之心。西湖虽不广袤,却于细节处见工夫。潮州木雕、陶瓷、潮绣三艺,皆讲究精致微工,湖畔景观也多体现此一精神。一个城市的湖泊,是否真的美丽,未必只在其景色之壮,而在它是否让人有所静、所悟、所思。西湖之静,激发潮人之深思;西湖之雅,涵养潮人之文气。
在历次城市建设中,西湖多次被填拓、整修。改革开放后,当地文保部门着手恢复湖区传统风貌,并结合现代城市公园建设理念,使西湖成为文化与生态双重功能的公共空间。其周边的西湖路、环城西路等保留了较多古巷遗风,街头巷尾间仍可寻觅老潮州的气息。西湖既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文化治理理念的试验田: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界处,如何守得住记忆,也看得见未来,潮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本。
潮州西湖,虽非天下名湖,但其文化价值深远。湖水虽浅,却映照出潮人千年之志与心灵。它既是地理之湖,亦是精神之湖。西湖之所以动人,并非因其规模,而在于它默默见证了一座古城的文化生命。每一片湖面波光的荡漾,仿佛都在低诉一段过往——士子求学、名宦归隐、商贾往来、孩童嬉戏……湖水虽不语,却记得千年。
今日之潮州,已走进新时代,但西湖依旧,湖水无声,却波光不息。愿其未来能继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潮人对历史的记忆与对文化的追求。也愿我们在浮躁与奔忙中,偶尔驻足湖畔,感受那一份来自古城深处的温柔回响。
(作者:陈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