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
文化广角
从潮州歌谣“唪金公”说起
日期:2025-05-09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 点击:478

      

        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2024823日引进在国内上映27,收获票房1.22亿元,并在豆瓣拿下9.0的高分,成了当年暑期档非常强劲的一匹小黑马。而此前,该片在泰国上映后,成为泰国影史上第五部全球票房破10亿泰铢的影片,是泰国2024年的票房冠军。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祖籍潮的泰国华裔家庭祖孙三代的故事。

        这部以泰语为主的影片,不时穿插潮州方言。姥姥弥留之际,阿安哼起了《唪金公》:唪啊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这是一首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童谣,是潮人哄睡孩子的必备神器,而此时由外孙唱给姥姥听,让人泪目。儿时听着长大的摇篮曲,最终成了姥姥的安魂曲。

        而这首童谣从目前看到资料,最早记载是潮州金天民编的《潮歌》(1928年南大书局),歌名《摇篮曲》。1929年丘玉麟编的《潮州歌谣》第一集收录了另一较长版本,歌名《唪呀唪》(摇篮歌)。今据金本第253页迻录如下:

        唪呀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阿来担靴。担靴担唔浮,饲猪大过牛。

        黄牛生马仔,马仔生珠。珠辇辇圆,阿舍读书赴科期。

        科期科,阿舍读书中探花。去时书僮担行李,来时大轿夹彩旗。

        自注:

        唪呀唪:俗因婴儿啼哭,遂叫婴儿为唪嗳,故要催婴儿睡时,一面抱着摇动,一面呼说唪呀唪

        金公:小宝宝。

        担唔浮:挑不起。

        金公,在《西游记》一书中指孙悟空,见第二二回:先将婴儿奼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道教称铅为金公,认为真铅生庚,庚辛为金,地支申酉亦为金,申属猴,所以这里的金公便指孙悟空。孙猴子活泼好动、聪明机智、长生不老,符合在歌谣长辈眼中孩童的隐喻。老人看到孩童活泼调皮,会说一句“猴子心性”或“猴囝尻仓——坐唔缀”之谑称。自注中说是指“小宝宝”,这小宝宝专指男孩,所以才有下面的“金公做老爹”一系列地展开之想象。

        老爹,《汉语大辞典》有4种释义,但在童谣中宜释读为“下级称上级、仆役称主人、衙役对官吏的称呼。

        又古代老百姓认为,官做得越大,官靴就越“高”越“重”,所以才有仆役阿担靴担唔浮”之句。从代开始,靴子被定为百官常服,官员们须穿靴上朝,靴分高低贵贱如三品官用紫色滚边,五品官用绯色滚边,七品以上用蓝色修饰。唐时靴子十分风靡,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能穿,靴子样式众多,颜色不禁。到了规定百姓所穿靴子不许染成黑色并要加以装饰来区别官靴(官靴面料为黑缎绒布厚底,也叫厚底皂靴),所以在明清时民间靴子多以青色居多。

        大家都知道,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前三名称“三鼎甲”,即状元、榜眼、探花。但在唐朝的“探花”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称为“探花郎”,并不是专指进士第三名。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见唐·李淖《秦中岁时记》)到了北宋开宝六年(973),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开宝八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开始出现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称,标志着科举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也标志着“探花”作为殿试第三名的代称正式确立。所以歌谣中的“探花”既指少年能得中科举者,也指能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的美好祈望。“阿舍”是“老爹”的儿子,通过童谣的叙述,窥知那个时代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能让普通人家上升到“士”的阶层。

        又童谣提到的三种牲畜猪、牛、马各有意象,不可等闲视之。在古代,一个屋檐下有猪的存在,就意味着这个家庭有着稳定的食物供应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养育条件相对较高,非一般家庭所能承担,是家庭已有田园;驯化的马是日常生活用来代步的重要工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些,都是长辈对现实这位“希望之星”不仅是祈望,更想到的将来他的儿子之“未来”,所寄予是对家庭、家族之未来“希望”的冀望、憧憬与梦想!这首童谣创作者所畅想是比《战国策》中触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更“深远”了!

        按,这首歌谣中“唪呀唪”自有收录潮州歌谣的1928年《潮歌》起,丘玉麟编的《潮州歌谣》《潮汕歌谣集》,《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广东卷·汕头市资料本》《潮州歌谣集成资料本》,马风、洪潮编《潮州歌谣选》等,尽管所选歌谣长短、字词有不同,但这三字作起首是不变的。到了李宏新《潮韵》第254255页则成“拥呀拥”,说是据马风、洪潮编《潮州歌谣选》收集,查《潮州歌谣选》第95页是“唪呀唪”。其后林朝虹、林伦伦编著《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四、摇篮曲”所收录9首(第347352页),凡“唪”均作“拥”,而由此书延伸出来的《精选百首潮汕方言歌谣》《精选潮汕方言童谣》《潮汕方言歌谣曲集》《潮汕方言歌谣研究》《精选潮语歌谣》等皆本之,使今天编曲吟唱几以此为本。殊不知“唪”除金天民先生所注“俗因婴儿啼哭,遂叫婴儿为唪嗳,故要催婴儿睡时,一面抱着摇动,一面呼说唪呀唪”,这里的“唪”是省“嗳”字,语含疼爱、亲昵之口气;又“唪唪《诗·大雅·生民》结实累累”意,更见创作者炼字之谨严。,按《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解释是抱着,拥着小孩哄其入睡”,所注音与“唪”同为“ong6”,改“唪”名词为动词“拥”而少了“抚爱”等的意涵,其“爱”已损去八成以上。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在《重刻宋版〈十三经〉注疏总目录》中训导:“刻书者最患以臆见改古书”,今天仍应值得我们所记取。

        这首童谣传递的是长辈对幼童文化濡化,体悟行事做人之道,这类歌谣有不少,如《天顶一粒星》《嫁仔嫁给读书人》《秦氏教仔入书房》等,此所谓润物随声而入耳入脑,在潮州俗语有“莫魘戏”(指不能跨过去),长辈从小就教育小孩不能“魘戏”纸张和书籍,这些,背后都是对文字、文化之敬畏。《姥姥的外孙》里,当姥姥的生命走到尽头,已满口泰语、从来不会说中文的外孙,却唱起记忆里的潮州童谣。文化,从来没有如此具象过,那是千年以来的传承,生生不息。向顽强生存的华人先民致敬。

        在今天这样一个娱乐化时代,董桥在《没有童谣的年代》说:资讯随着影像科技的发达传入千万个家的电视机里:孩子们在悲欢离合的真假故事中早熟了。人类进入没有童谣的年代。”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揭示,电视等新媒介对儿童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孩子跟电脑的熟悉程度超过了他们跟父母的熟悉程度。”由此,儿童的健康成长更需要儿歌的熏陶与滋养,保育阐释传统儿歌,在此优良基础上,创作出符合时代的儿歌,寓教于乐,充分发展儿童的身心能力和个性特征,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尊重。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⒈金天民编:《潮歌》,南大书局,1928年。

        ⒉丘玉麟编:《潮州歌谣》第一集,1929年。

        ⒊丘玉麟编:《潮汕歌谣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年。

        ⒋汕头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广东卷·汕头市资料本》,1987年。

        ⒌潮州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委员会编:《潮州歌谣集成资料本》,1988年。

        ⒍马风、洪潮编:《潮州歌谣选》,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1988年。

        ⒎李宏新著:《潮韵》,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年。

        ⒏林朝虹、林伦伦编著:《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花城出版社,2012年。

        ⒐林朝虹、林伦伦编著:《精选百首潮汕方言歌谣》,花城出版社,2013年。

        ⒑林朝虹、林伦伦编著:《精选潮汕方言童谣》,花城出版社,2013年。

        ⒒蔡炫琴谱曲,林朝虹、林伦伦评注:《潮汕方言歌谣曲集》,花城出版社,2015年。

        ⒓林朝虹、林伦伦著:《潮汕方言歌谣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⒔林朝虹、林伦伦编著:《精选潮语歌谣》,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

        ⒕明·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⒖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

        ⒗唐·李淖撰:《秦中岁时记》,见·陶宗仪辑:《说郛》卷6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⒘清·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87年。

        ⒙清·阮元:《擘经室集》三集卷二,清道光年间刻本。

        ⒚董桥著:《没有童谣的年代》,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⒛·尼尔·波兹曼著:《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作者:陈贤武)

备案号:粤ICP备17020065号-1
联系电话:0768-2281831 邮箱:czszxxc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