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
政协信息
关于龙湖古寨活态传承
助推潮州申遗的整合策略建议
日期:2025-05-08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 点击:142

龙湖古寨作为潮州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兼具“乡土寨堡”“海丝支点”“非遗博物馆”等多重价值,建议将其纳入申遗体系,打造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新范式。

一、龙湖古寨的突出价值

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她既是中华文化核心思想在岭南地区的扎根与演化,凸显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特质;也是环南海贸易网络的关键节点,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陆海一体的历史叙事;还是“以侨为桥”,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文化认同构建的双向通道;更是乡土记忆的精神载体,使潮州成为“全球潮人精神原乡”,彰显中华文化根脉相连的凝聚力。

作为潮州历史、文化的微缩景观,龙湖古寨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遗存本身,更在于它完整保留了从宋代海洋贸易到近代侨乡社会的文化层积。在潮州申遗的框架下,龙湖古寨有望从地方性遗产升级为中华文明陆海统筹、城乡共生、士商交融的典型符号,作为“活着的千年社区”,进一步凸显潮州文化的多元价值。

(一)民间乡土型寨堡。通过差异化锚定,龙湖古寨可形成与潮州古城互补的定位。潮州古城以府城形态著称,而龙湖古寨作为民间乡土型寨堡,展现了不同社会层级的聚落形态对比,可丰富潮州申遗的遗产类型多样性。其寨墙、街巷与潮州古城墙、牌坊街形成“边缘—中心”呼应,揭示古代潮州一府多寨的城乡治理体系,填补潮州申遗中乡土聚落类型空白。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支点。龙湖古寨地处韩江中下游,宋代时依托韩江水运成为连接潮州古城与沿海港口的重要陆运节点。寨内现存的古码头遗迹、货栈遗址,佐证了其作为海丝贸易货物集散地的历史功能,与笔架山窑、广济桥共同构成“生产—运输—交易”链条,补全了潮州海丝遗产的水陆环节。

(三)军事防御与移民拓殖的标本。作为宋至明清时期潮州三十六寨之首,龙湖古寨的寨墙、护城河及五门七哨防御体系(现存南门、北门),反映了古代潮州抵御海盗、倭寇侵扰的军事智慧。其寨堡合一的聚落形态,是中原移民南迁后融合农耕定居、商业贸易与军事防御的典型范例。

(四)空间规划的生态智慧。古寨是先人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从寨门到街巷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一座小城。寨内古井、沟渠与韩江水系连通,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使用,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营建思想。

(五)潮式古建筑博物馆。寨内现存100余座府第、祠堂、书斋,涵盖“四点金”“驷马拖车”“下山虎”等潮汕经典民居形制。如方伯第等官宅,以石雕、木雕、嵌瓷、彩绘装饰,集中展现了“潮州三绝”(木雕、石雕、嵌瓷)技艺,其雕梁画栋、鎏金错彩的风格被誉为“潮州厝,皇宫起”的民间注解。

(六)士商交融的精神高地。明清时期,龙湖古寨出过52名进士、举人,寨内龙湖书院、文翰第等书斋遗迹印证了耕读传家的传统。同时,许氏、黄氏等家族依托商贸积累财富,形成儒商并重的价值观,如清代侨商黄仁勇捐建寨墙、兴办义学,体现了潮商“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

(七)潮侨的精神祠堂。近代以来,寨内大量族人南下东南亚,现寨中仍保留30余处侨宅(如侨批馆旧址),门楼上的南洋风格灰塑、西洋钟表装饰,记录了潮侨文化的中西融合。每年祭祖、游神赛会期间,海外侨胞返乡参与,使古寨成为维系全球潮人文化认同的精神祠堂。

(八)潮汕非遗活态博物馆。与多数空心化古村落不同,龙湖古寨至今仍有2000多名原住民生活其中,延续着传统节庆(如龙湖酥糖祭)、手工艺(竹编、潮绣家庭作坊)和市集贸易,寨内阿婆祠定期举办潮剧票友会、铁枝木偶戏表演,将非遗嵌入日常生活,这种活态博物馆模式,为研究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组织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样本。

二、主要存在问题与制约瓶颈

(一)遗产价值阐释体系不完善。现有研究聚焦建筑本体保护,对古寨作为海丝内陆支点的商贸功能、士商交融的文化特质、侨乡精神祠堂的隐形脉络等深层价值挖掘不足,尚未建立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的价值阐释框架。数字化保护仅完成部分建筑扫描,口述史等非物质遗产抢救性记录滞后,缺乏适应时代发展的科技赋能项目。

(二)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升。文旅产品仍以静态观光为主,大多数游客停留时间不足2小时。现存空置古建筑未有效利用,夜间经济、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开发不足,非遗项目产业化程度低。区域联动薄弱,与潮州古城的人流密集程度相比,日均分流游客不足古城接待量的5%。

(三)保障与协同发展机制亟待健全。社区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原住民参与度低,社会资本引入渠道单一。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古建修缮、数字化等领域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总体定位建议

立足龙湖古寨突出的多维价值,我们可将其总体定位为“潮州文化遗产的乡土支撑节点”,助力潮州申遗对象从单纯的古城向城乡遗产共同体升级,通过政府主导、学术赋能、市场驱动、社区共治的协同机制,探索构建活态传承、城乡共荣的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范式。

(二)建设路径建议

“文化解码——场景重构——价值转化”三个维度展开,结合具体实施的难易程度、资源投入规模及价值传导的时序性,分阶段推进遗产价值深化与可持续发展:

1.文化解码——构建现代性的价值认知体系

将龙湖古寨的核心价值转化为可研究、可展示的学术成果和技术应用。除传统的文字、图片、实物等收集和展示方式外,在当下的发展趋势下,应加强数字化的研究与展示。

1)特色文化资源调查。建设初期,可由政府文旅/住建部门牵头,联合高校相关专业团队/数字科技企业,完成古寨建筑遗产、口述史、契约文书等基础数据采集(含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建立基础数据储备。同时,组建申遗专家顾问团,可聘请高校/文保单位等相关学术机构,对标世界遗产标准,完善价值阐释框架。社区层面,可配合完成龙湖家族口述史采集及非遗传承人技艺档案记录。

2)重点工程开展。基于上述建设,可由高校相关专业团队/数字科技企业推进高价值核心工程:

数字考古工程。研发建设寨堡空间基因库,建立三街六巷及典型建筑的空间基因图谱。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准确地记录和分析古建筑的形态和结构,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潮商账簿数字馆。区块链存证2000+件契约文书,并用图示化的方式展现龙湖与世界各地的时空关联。由此,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龙湖古寨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研究潮州历史和文化提供有力支持。

龙湖家族记忆库。通过口述史的方式,收集图文影像等史料,建立进士、儒商、侨胞等代表群体及其家族的数字人文数据库,为保护和传承提供丰富的资料。

智慧监测系统。部署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古建筑形变、温湿度及游客承载量。通过智能化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古建筑的安全隐患,确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适。

3)线上线下共同打造复合功能空间。整合上述数字化资源,综合应用动态展示、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异性展示投影等数字化技术手段,构建群众更喜闻乐见的“实景+数字媒体”的实践环境,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融合。如:

与潮汕商会合作,设潮商史料馆、当代潮商成就展,还可创建潮商数字会馆,提供跨境贸易洽谈虚拟空间。

开发龙湖元界,开放侨宅数字孪生体,支持海外潮人在线购置虚拟乡宅。

发行古寨数字藏品,收益反哺实体建筑修缮。

2.场景重构——打造多维的文旅体验系统

1)轻量化启动设计。

鉴于初期实际投入资金的限制,可优先开发低投入、高传播度的微更新项目,通过探索城市居民与古寨价值的深层链接,实现传播的破局。如:

针对城市人群的内卷压力:可以“秘境慢生活”成为疗愈的体验空间,复刻露天电影、跳房子游戏等童年记忆场景,触发集体情感共鸣,此举还可缓解潮州古城游客过度集中的问题,分流客流,形成一动一静、双核驱动的格局。

针对城市家庭对亲子自然教育的需求强烈:可结合古排水系统设计标注研学步道,沿途将现存良好的空置空间改设为榫卯力学实验室、潮剧迷你剧场、灰塑工坊、工夫茶研习所、古寨风味实验室等活态教育场景,同时结合绿植花木池沼的配置构成富有活力的现代生态系统,让游客亲身感受潮居典范。

古寨家宴:可由社区推动原住民/文旅企业研发运营,餐桌按四点金院落布局,菜品对应四盘八碗旧制,开发龙湖二十四节气宴。

情绪消费空间:可由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主导,采用微改造理念,联合设计师事务所,优先修复几处示范院落作为宋/明/清式风格体验空间,实际功能可为现代的酒店、民宿、茶舍或本土企业产品的品牌展示馆(如瓷器、茶叶等),增加满足情绪价值的高消费空间。

古寨十二时辰沉浸式剧本游:设计开发手机小程序,既可作为电子导览加深游客对龙湖古寨的了解,也可将整个古镇的游览游戏化,在核心巷道设置沉浸式投影装置,提升寨内夜间的光影美感。

2核心工程:提升遗产价值。

风貌提升与环境整治。由政府住建部门主导,按照申遗标准,设定核心区和缓冲区,拆除核心区的不协调建筑,抢救性保护与修复濒危建筑,修整基础设施,改造古寨的周边环境,加强文旅宣传,扩大影响力。

复原商脉活化轴。设计从古码头(设置AR设备扫码可听古码头号子声)到直街(设置数字孪生龙湖平台,可通过VR游览宋至明清市井,效果类似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再到商铺(复原潮绣行、茶栈、当铺等老字号)的路线。再现货物从水运转陆运、交易到宗族管理的链条。

复原文脉传承轴。可在甲第巷建设龙湖科举文化体验馆,复原书斋教学场景,开设国学研学课程。开设过番歌数字档案馆,采集海外潮人传唱的过番歌谣,在局部空间节点用全息投影打造声景纪念碑。由此串联崇文、移民、孝道等文化符号。

增设匠脉创新轴。厝顶上的艺术数字馆——用3D扫描技术展示百座民居屋顶嵌瓷,设立嵌瓷建造工坊;守艺人合作社——鼓励空置民居改造成非遗工作室,引入青年匠人驻场创作(如潮绣×现代服饰)。鼓励以参与体验的方式传承非遗。

区域联动、强化链接。构建水陆双线文旅廊道:可由政府交通/航运部门谋划开设陆路滨江文化绿道和水路韩江文化航道。陆上路线走向为潮州古城广济桥至龙湖古寨寨门,龙湖古寨至鹳巢村之间农田可建设架空步道,沿路设计季节性农业大地艺术,持续串联到鹳巢古村游览乡村景观与红色文化景观;水上主航线为潮州古城墙码头至龙湖古寨码头,夜间航线为沉浸式游船,岸边设置光影叙事线。由此形成“潮州古城-韩江-龙湖古寨-潮州古村”四位一体的城乡文旅协同发展体系。

3.价值转化——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

1)产品转化矩阵

与相关高校/企业合作,开发如微型寨堡积木、南洋风首饰、银票拓印体验等文化产品。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2品牌运营体系

恢复节庆活动:如龙湖游灯、庙会等。

新增节庆活动:如韩江踏青季(水陆并进采青活动)、中秋双线拜月(陆路提灯夜游+水路放灯仪式)等。还可举行“古寨双年展”、在海外龙湖潮人聚居地举办“潮•龙湖文化周”等,实现价值外溢。

基于上述活动,创办古寨文化公园,注册“龙湖寨”等地理标志商标,通过品牌运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3社区共建机制

探索建立原住民收益共享机制、新乡贤培育计划、技艺传承奖励机制等。通过社区共建,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实现共同发展。

(三)建设原则建议

1.系统化、分阶段实施。由近期的资源普查、轻量化设计,到近中期的核心工程实施、水陆双线系统建设、品牌节庆活动打造,再到中远期的多主体协作模式成熟运作,形成可持续发展、可复制推广的“龙湖模式”。

2.活态传承优先。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预防过度商业化改造。

3.采用“最小干预”数字化手段实现遗产保护与体验升级的双向赋能。

4.注重发挥侨胞的纽带作用通过凝聚海内外潮人,形成文化遗产守护共同体。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师 陈吟,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潮州市“百千万工程”智库专家 何韶颖)

备案号:粤ICP备17020065号-1
联系电话:0768-2281831 邮箱:czszxxc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