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
文化广角
饶宗颐: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践行者
日期:2025-01-27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 点击:2636

    饶宗颐教授学术、艺术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但归结到一点就是守正创新四个字。饶教授在学术、艺术上追求立足本土心智,放眼世界,他最能发现问题并最能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创新、创新、再创新。此次第六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论坛,十分荣幸接到主办方给我这个命题,现谈谈饶教授守正创新的杰出表现:

    一、饶教授的守正表现为三个方面:

    1.传承家学

    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饶锷本身是清末民初潮州大儒兼巨商,自幼受父亲影响和教导,有五项基本功是来自家学:诗词、书画、目录学、儒释道、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他的学问和乾嘉学派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他的书画是自幼研习,童子功非常深,以上这些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筑牢了根基,使他能够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爱国爱乡情怀和治学精神

    饶教授爱国爱港,一生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不忘初心品行高洁。在治学上,坚守求真、求是、求正的学术精神, 表现在学术、艺术上就是要追求立足本土心智,坚守中华文化的正道与精髓。坚持学问要接着做,不要照着做的学无止境的精神。在多个学术领域硕果累累情况下,仍未放慢研究脚步,不断探索创新。

    在学术研究中会通古今,融贯中西,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见解。秉持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理念,在做学问和艺术创作中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不随波逐流,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古人立德、 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

    3.“慈悲喜舍的品格即谦逊包容

    饶教授虽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却对国学大师等称呼表示不敢当。他待人真诚热情,无论对方何种身份,都愿意与之交流探讨, 毫无高高在上之感。同时,他还非常包容,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艺术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深厚的友谊,打破了文人相轻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核心价值。在学术研究中始终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入研究上古史地、楚辞学、古典文学、经史子集等传统学术领域,其著作《潮州艺文志》《楚辞地理考》等,都是在扎实的文献基础和严谨的治学方法下完成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饶教授的创新表现为六个方面:

    1.《饶学》为中国知识体系注入新生力量

    《饶学》是以饶教授的学术、艺术成就为基础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涵盖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书画艺术等多个学科,作为被学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由此开创了《饶学》这一综合性研究领域。2003年《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2集》面世,这是饶宗颐学术与艺术思想的精华,几乎涵盖国学研究的大部分领域,赢得了世界各地学者的高度赞誉。首先,用新的数据和方法改造传统学科,创新国学研究在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的应用, 其艺术创作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注入新活力;其次,著作《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促进史学理论创新和发展。主编的《潮州志》采用近代科学观点和方法,如《大事志》运用大量图表, 还注重调查研究,使传统方志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传统学术注入现代活力。新设民族、地质、土壤等专志,为地方史志编纂开创了现代科学体例,拓宽了史学研究范畴,为历史学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与方 法;再次,对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深入研究,为解读古代文献、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考古学与古文字学发展,如对敦煌写卷书法的研究,使其成为该领域第一人;最后,文学与哲学的相互渗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与境界。诗词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成果显著,其《清晖集》诗词风格独特、意境深远,文学理论著作《澄心论萃》见解独到,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为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借鉴。

    2.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

    首先,学术、艺术研究创新。饶教授是跨学科融合研究的倡导者和引领者。他打破学科界限将国学与哲学、历史、考古、宗教等多学科结合,如研究古代文献时,运用考古成果、历史背景、哲学思想等多维度解读,开创文史哲法研究模式,为国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各个领域互相联系、互相启发、相得益彰,为中国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更全面、立体的视角。如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融合,通过甲骨文、金文等史料研究上古史,揭示当时社会制度与文化交流细节。1959年《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以占卜人物——贞人为纲,运用多国甲骨资料,将占卜大事融会贯通,全面展现殷代历史面貌。通过对全部甲骨刻辞重新校勘,为学术界提供了更为科学准确的资料,在上古史、甲骨学、宗教学的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20世纪80年代饶教授提出甲骨文作为证据的三重证据法(比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多了一重)在考据学进行运用,使其学术研究上不断创新与突破。三重证据法增加了研究维度,有字的考古资料如甲骨文等,为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直接的文字证据。饶教授又创新以甲骨作书法,尤其是大字甲骨展现出前人未有的书法体势,为甲骨文的艺术表现形式开辟了新的道路,让更多人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方式了解甲骨文。

    其次,推广教育理念与实践变革。饶教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现代思维能力,主张通过经典文化研究激发学生思考和思辨能力,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本质,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针对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他提倡让学生阅读经典文献、参与古代文化活动等,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焕发生机。饶教授在80多年教研生涯中,指导过许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后来成为国际著名学者,如汪德迈、梁羽生、陈学霖、黄兆杰、何沛雄、杨勇、黄霑等,他们传承和发展了饶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国知识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生力量。

    3.作为东学西渐先行者推动域外学术交流

    借鉴西方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融入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促进了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使中国学术在国际上更具影响力。借助香港大学的平台,周游讲学和举办画展于欧、美、亚几大洲,如在日本、欧洲等地积极推广甲骨文研究成果,带动了当地学界对甲骨文的研究风气,提升了甲骨文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通过创办刊物,建立宣传纽带。1942年创办《文献》杂志,以宣传抗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963年主编《文心雕龙研究专号》,这是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庆祝金喜纪念特刊,刊载了众多学者对《文心雕龙》的文本解读、理论阐释、历史背景分析等方面的文章,深化了学界对《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经典著作的理解与认识。1993年创办《华学》,其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学、哲学、语言、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动态,是国内外学者交流华学研究心得的重要平台。1995年与季羡林、周一良主编创办《敦煌吐鲁番研究》,该刊物聚焦敦煌学与吐鲁番学,对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物、文献等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推动了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也为国内外敦煌学和吐鲁番学学者提供了交流合作的纽带,促进了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传承。《华学》自创办以来已经出版十多期,得益于饶教授大力倡导,使海内外华人广泛认同中华思想和学术文化,共同迎接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4.古籍整理,重释新经学内涵

    主编的《经典之门》涵盖《先秦诸子篇》《哲学宗教篇》《历史 地理篇》《文学篇》4册,精选55部中华文化经典进行解读,揭示传统哲学思想精髓,并将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中国知识体系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2001年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论坛,作题为《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的专题演讲,预期21世纪是中国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强调经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只有对《周易》《论语》等儒家经典逐字逐句解析诠释,还原古代智慧真谛,并与现代教育结合,赋予经典新的时代意义,通过国家政策的推行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延及社会各个层面。2013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指出21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认为应当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作为

    5.创立资料搜集、整理的新模式

    饶教授的学术素养是建立在早期的乡邦文献整理基础上,其所见史料之广博可以说罕有人能比肩,也成就其学术视野的宽广。饶教授认为进行学术研究重点在于搜集资料,但搜集资料也要因人而异,并没有一定之理。最重要的是要有吃苦精神,不怕孤独,用自己独特的触角,将大量与学术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详加收集,掌握材料越多越好,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推绎出来的结论便越可靠,越接近真理。著《楚辞地理考》,看了一千多种志书;编《全明词》,遍读台湾所存明人文集及日本内阁文库、哈佛图书馆善本书库中明人的相关文献。在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搜集许多梵文史料、碑铭、图形、印度古代俗语等原始资料,深入研究,辨伪避谬,发现梵文四流音与中国历代文学的重要联系,为中古音史、语音学和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资料;1954年自日本开始,将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各地所藏甲骨4万多片资料进行整合,为甲骨文的解读和研究提供了更全面、丰富的资料基础,提升了甲骨文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6. 开创学艺领域 50 第一的成就

    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出版学术史上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词籍考》;在国际上首次代表中国人讲述日本所藏甲骨;第一个在国际上提出礼经问题;撰写第一部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第一人。是讲词与画关系第一人;开海外金石学先河第一人。作为新领域开拓研究的先行者,饶教授常年保持童心,他拥有像孩子般的强烈求知欲和永不知足的求新精神。饶教授的守正创新影响了众多后学, 成为中国知识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学术研究,为中国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陈韩曦)

备案号:粤ICP备17020065号-1
联系电话:0768-2281831 邮箱:czszxxc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