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
文化广角
缅怀当日守睢阳 忠魂千载护吾乡
——潮州双忠庙谈片
日期:2024-07-30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 点击:9827

张巡和许远是唐代“安史之乱”时为国捐躯的忠烈英雄,世称“双忠公”。睢阳之战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为了打通河南睢阳南下江淮,派大将尹子奇率兵13万夺取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太守许远求助于雍丘(今河南杞县)防御史张巡。张巡率兵3000进城,合兵6800人,大小战斗400多次,杀敌12万多。其间,城中能吃之物全部吃光,兵士仅余400人,坚守10个月方沦陷。张巡、许远及南霁云、雷万春等将土被俘后英勇殉国。

张许二人之所以最后被朝廷追赠立庙、图像凌烟阁,是因为雎阳是江淮的门户,守住雎阳,就是守住了大唐的东南半壁江山,避免了千里江淮之地的人民遭受叛军的残酷屠戮,更为在北方与叛军作战的唐肃宗赢得了战机和江南财赋之支援,且使叛军无力南下,只得奔命于北方疲于与唐军作战,直到被平定1

自唐肃宗至德中下诏立庙祭祀张巡、许远始,“睢阳至今祠享,号‘双庙’云。”2双忠公就成为官方承认的“正统”的忠、勇、节烈之神而受到后人的崇拜。潮汕地区对双忠的奉祀始于宋代,其庙的来历,据称与睢阳祖庙有直接关系。此种说法首见元皇庆元年(1312)潮阳人刘应雄所撰《潮阳县东山张许庙记》3

宋熙宗(宁)间,郡遣军校钟英部领方物贡于朝。道归德(今河南商丘),谒庙丐灵。夜梦神语:“以神像十二、铜辊一,闭后殿匮中锡汝。保汝俾奉归以祀而邑之东山。”明发趋京,事迄允济回,具脩脯胖答神贶毕,记梦中语,取神所与者,星驰而返,置诸岳祠。钟旋踵而立化。邑人骇异,时见玄旌树于岳麓。邻寺僧徒夜见光,怪,白有司,请移寺以宅神。由是公私有祷,其应如响。事闻于上,赐庙额曰“灵威”,二神册尊王爵,钟亦封嘉佑侯。

刘应雄之说究竟有多高的可信度,现已无法确考。但有一点似可无疑,“双忠”在宋代潮州并没有形成独立供奉的庙宇。所谓“移寺以宅神”的实质应当是双忠神像寄祀于佛寺中。

双忠庙的建立,是在元皇庆元年。刘应雄《庙记》正是为该庙的建成而撰写的。另明代隆庆《潮阳县志》4也载述了庙之规制及修建过程。

双忠庙的建立,为这种官方祀典向民众的移植和推广奠定了基础,但这种信仰最终在潮汕地区扎根和地方化,且成为本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主要神灵,则得益于刘应雄和王翰二人于不同时期两个极富创造力的说法。刘应雄于上所述《庙记》中,将双忠托梦钟英,愿祀潮阳之事与韩愈做了出色的联系。韩愈在元和间曾为张许二人的生前是非,撰《张中丞传后叙》妥当地表过态,刘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线索,声称二忠是有感于韩愈之“知己”,而自愿到韩公过化之乡保佑地方。而元代最后一任潮州路总管王翰则将文天祥“至元间留燕山作”5的一首有关张巡、许远庙宇的《沁园春》,改名为《题潮阳张许二公庙》6,移花接木地把文天祥与潮阳东山灵威庙联系起来。这两个出色的联系的建立,为双忠庙的在潮州地方化,完成了理论创制。到了明末清初,已成为乡村社会中信仰最为普遍的神祇之一,潮州府各县多有双忠庙相继修建,乾隆《潮州府志·祀典》7对此有较详尽的纪录:

(海阳)双忠庙:一在北门堤;一在新街头瀛洲书院旧址,巡道楼俨、知府胡恂、知县张士琏同建。

(潮阳)双忠行祠:在东门街古源泉。……又桂屿亦有双忠行祠。

双忠祠:一在塔堂后,明崇祯八年建。……一在和平中社,国朝顺治十一年甲午诸生马汝奇建;一在桂屿寨内塔堂;一在桂屿寨西门外。

(揭阳)双忠庙:一在棉湖寨内,祀唐张公巡、许公远,雍正七年己酉绅士重修;一在椿桂坊。

(惠来)双忠庙:在县城内,祀张许二公,国朝顺治十一年甲午建。

(澄海)双忠庙:祀张许二公,在仙龙乡。……康熙二十四年乙丑诸生叶拂云等重建。

(普宁)双忠庙:祀唐张许二公,一在蓝兜渡口,一在贵屿塔宫,一在贵屿西门内。

这一批庙宇,或者是仕潮官师所建立,或者自潮阳东山庙分香,诚如清雍正年间署潮阳知县蓝鼎元所言之双忠公是“穷乡僻壤皆有庙”8。有兴趣读者可参阅陈春声《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崇拜》、黄挺《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国家意识与乡土观念——以潮汕双忠公崇拜为例》9二长文,有深刻的揭示和分析。

位于潮州城义安路162号的双忠庙,据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记载:

双忠庙:在新街头瀛洲书院旧址。雍正六年,巡道楼俨、知府胡恂、知县张士琏同建。道光二十年、光绪元年,绅士先后重修。每岁春秋二仲月由官致祭,支祭品费每次钱一千三百七十四文,在东桥墩租项下动支。谨案:《会典》双忠庙为群祀。

清雍正十年(1732)任海阳知县龚崧林在《修双忠庙碑》有言:

(广济)桥横韩江,圯于水,修而固,人咸谓神之佑矣。顾海阳之为都十八,皆在韩江东北岸,其倚堤防以障江流者十有五,抔土不沦波臣,则田园庐舍依然无恙,群歌乐郊;若其溃决,湍激奔放,田禾漂没,里井荡析,追呼窘迫,户口逋逃,盗贼剽窃,狱讼繁兴,虽竭补救,难与图存。二公之神而将享此土也,尚其阴辅默相,以长保此一线之永固,而抚绥此蚩蚩(敦厚老实的样子)者民也,则二公虽不产于潮,不官于潮,不游寓于潮,而能为潮御大灾、捍大患也。10

在碑记中,“双忠公”不再以“战神”的面目出现,而被塑造为江河水利的守护神。因为雍正年间龚崧林写下这个传说时,正值所谓“康乾盛世”,而对于海阳百姓来说,最关切的正是水利问题,甚乃可改康熙年间所建的书院为双忠庙宇。兹据光绪《海阳县志·前事略二》辑出上述几次修建前发生的水灾,可见一斑:雍正元年(1728)“七月,大水,东厢虎豹陂决三百余丈,三铺马上堤、秋溪拜头堤、江东堤皆决。”三年“四五两月,霪雨害稼。”道光十九年(1839)“秋七月,久雨,韩江水涨,堤多被冲决,灾甚于前。”同治十年(1871)六月初三日,“大雨如注,水骤长,意溪东津、龙湖阁洲、横砂、秋溪诸堤俱溃,广济桥东石墩圮其一。”11

灾害带来的苦难,战胜灾害的喜悦,这两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情感、经验。这些东西很容易演化为一类信仰,所以双忠信仰在传入全国各地,为适应当地民众需求,逐渐演绎出阴司之神、瘟疫之神、司水之神、农业之神等神职面貌,如福建泉州安溪县视之为茶叶保护神,称“尪公”,衍化出前所未见的职责,展现出独特的地方化过程,成为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景观。

到光绪元年(1875),维修是以米行商人为主,现存在庙内的石柱联,就有二副是糙米(稻谷脱壳后不加工或较少加工所获得的全谷粒米)、白米行众治子所立。潮州是缺粮区,自清初就多靠“舶来米”,因而米店铺已遍布潮州古城内,大多数是集中在开元街、三家巷口、后巷口、下市头一带,以开元街为甚,约有十多家米店粮行鳞次栉比,称为“米街”(一说至太平路三家巷口以南),顾客熙熙攘攘,生意兴隆,较著有瑞隆、丰兴、信发、乾兴、成顺、源隆、乾和等。这时或许双忠庙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米行之行业保护神。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澄海洪肇基《凤城竹枝词》有“开元寺后米山储,糴米人家是上墟,官府上堂须一问,今日米价糴如何”12,可证当年在附近确有“米街”的存在。

有神庙,当然离不开游神赛会,清·林大川《韩江记》卷五记载:“郡城双忠庙,在仙街头,神极灵异。”13乾隆《潮州府志·风俗·社会》:“海阳有双忠会,以庆张巡、许远。届三年小会,五年大会。小会数百金以上,大会数千金以上。”14光绪二十年(1894)四月,任潮州东关海山隆澳盐场委员王为桢来潮城公干,“十九日,看双忠会,云三十年一举,较安济王会尤甚。”15可知其三十年一会之闹热程度比游安济圣王为更甚。清代嘉道年间诗人黄钊在《六篷船》诗注有“潮郡赛双忠会最为华丽”,“赛会皆童男女装扮故事”,“赛会日有银牌为犒者,谓之‘赏标’。标多者侈为门面”16,略可见其盛况。

庙占地面积约268.97平方米,大门朝东,二进,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大厅座北朝南,厅前有一相连三开间印亭,与厅相向是万年台(为潮州古城内现存唯一一处古戏台)。庙曾为潮州市计量局办公场所。因年久失修,面临倒塌。2018年作为潮州市“百家修百祠”项目之一,由开元寺捐资200多万元建设。2019年修缮一新,由潮州湘桥区太平街道开元社区代为管理,作社区文化场所。顺便说一句,清乾隆四十二年的那次重修,是“因年久坍塌,开元寺方丈僧静会,潮邑人也,发愿鼎新”,“依旧基重建,另增戏台一座”,(《重建双忠庙碑记》)这也算是开元寺寺史上一段佳话。

现庙内尚保存有清代石柱联四副,由内往外录之如下:

双士济民,难得南(霁云)雷(万春)并中匪懈;

为国捐躯,方成郭(子仪)李(光弼)两司显扬。

 

敌忾有同心,忆当年忠义精诚,允矣江淮保障;

馨香欣并祝,看此是声灵赫濯,信乎潮郡蒙庥。

 

身困孤城,围弗解,救弗求,天道非无知,特为二公成大节;

力持名教,顽也廉,懦也立,人心原不死,并崇一庙慰忠魂。

光绪元年,糙米行众治子喜敬

 

取义成仁,在昔共维纲常,精忠孰谓唐无两;

御灾捍患,到今同享血食,灵爽应知庙不孤。

光绪元年乙亥,白米行众治子喜敬

 

 

 注释: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永乐大典》5345“潮州府三”,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影印本,2000年,第136137页。

4.明·黄一龙修,林大春纂:隆庆《潮阳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13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9799页。

5.宋·文天祥:〈泌园春·至元间留燕山作〉,见元·庐陵凤林书院辑:《精选名儒草堂诗余》卷上。燕山:指北京,宋代曾改为燕山府。

6.《永乐大典》5345“潮州府三”,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影印本,2000年,第183184页。

7.清·周硕勋纂修:乾隆《潮州府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3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7449452454456457458页。

8.清·蓝鼎元:〈文光双忠祠祀田记〉,郑焕隆选编校注:《蓝鼎元论潮文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第179页。

9.陈春声:〈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崇拜〉》,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273页;黄挺:〈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国家意识与乡土观念——以潮汕双忠公崇拜为例〉,《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第74107页。

10.清·卢蔚猷修,吴道镕等纂:光绪《海阳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12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83页。

11.清·卢蔚猷修,吴道镕等纂:光绪《海阳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12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51258页。

12.饶宗颐总纂,翁辉东分纂:民国《潮州志·风俗志》,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5年,第3402页。

13.清·林大川撰,陈贤武校注:《〈韩江记〉〈西湖记〉校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61页。

14.清·周硕勋纂修:乾隆《潮州府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3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31页。

15.清·王为桢撰:《双松馆日记》不分卷,陈建华、曹淳亮主编:《广州大典》第202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年,第183页。

16.饶宗颐总纂,翁辉东分纂:民国《潮州志·风俗志》,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5年,第3405页。

 

 

作者:陈贤武

备案号:粤ICP备17020065号-1
联系电话:0768-2281831 邮箱:czszxxc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