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
文化广角
昆山县令 名誉东南
——明代潮州乡贤蔡承瑚进士考略
日期:2024-07-18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 点击:9531

《潮州府志》载:“蔡承瑚,字华夫,海阳人,以隽才独行于东南,崇祯庚辰第进士,授昆山知县。前此知昆山者十数人皆败,瑚独以静正,为治邑之少。”赞其才智出众,淡泊名利,恬淡安贫,廉洁公正,名闻东南。

蔡承瑚(1596—1648年)字华夫,号用缶,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上莆都金砂寨蔡厝(今潮安区彩塘镇金东村)人,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年)登进士第,是年授为江苏昆山县知县。

蔡承瑚一家“兄弟科甲” ,曾名噪一时,受到皇帝嘉奖。天启癸酉年(1633年),蔡承瑚二弟蔡承参加省考科举,排第三十三名,中为举人。三弟蔡承琦参加州考,考中为邑庠生(秀才)。崇祯十三年(1640年),蔡承瑚和他的眷年弟(妻弟)洪梦栋同时荣登进士第,当年潮州荣登进士第只有他们兄弟2人,时称“兄弟科甲”。因蔡承瑚一家很突出,人才辈出,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祯皇帝赐封蔡承瑚祖居“村隐公堂”为“大夫第”,并亲自题写匾额。蔡承瑚一家获此殊荣,在当时的潮州轰动一时。大夫第对联云:“科甲蝉联在昔名镂玉牒,大夫继续于今贤宦擅金砂”,这正是对蔡承瑚一家的写照。

蔡承瑚生于爱国爱乡的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蔡行轩,是位好学善文的人,蔡厝现存有座明代词堂叫“行轩公堂”,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蔡行轩的胞兄蔡次轩,是明嘉靖举人,任江西建昌县令,后升任安徽颍州知州。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蔡次轩致仕回乡后,为纪念蔡厝蔡氏始祖而倡建了蔡氏大宗祠和村隐公堂(后称大夫第),这二座古建筑至今仍屹立于蔡厝村,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保护和传承。2024年6月17日,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到金东村调研,在参观考察大夫第时说:“这是值得保护的一大历史文化”。蔡行轩的堂兄蔡省轩,是明嘉靖郡庠生,被当地推举为十八寨寨长。蔡行轩这二位兄长,不仅文德盖乡,而且爱国爱乡,他们出钱出力,组织乡勇,抗击倭寇,保家卫国。蔡承瑚的祖父蔡文斋,文化深厚,族谱称其:“勤习坟典,至老不衰”。蔡承瑚的父亲蔡一鹭,是位教书先生,精通经史,下笔成文,他为蔡厝写的《重修蔡氏族谱序》一文,至今还保存在《潮安彩塘金砂蔡厝族谱》(下称蔡厝族谱)中。蔡承瑚叔父蔡一鹗,即蔡一鹭的胞弟,诗书不辍,被当时潮州郡守聂文麟所赏识,称赞其“德望范世”,授予他为“冠带寿官”。蔡承瑚的先祖父辈,都是名士优学的人,他从小生活在书香门第中,好学善文,一生文学造诣很高。其好友明南京礼部尚书顾锡畴(昆山人)于1641年撰写的《昆山绅士饯行序文》中赞其:“蔡候以文章名天下”。在蔡厝族谱中记载,蔡承瑚九岁就能诗文。在族谱《追封用缶诏书》一文中,称其“性笃属毛,性怡联萼,童而克哲,长则能文,机悟夙成”,“既长于诗文,又善弈,善谑,酷嗜梨园”,“法帖、地理、医术,皆涉猎”。他在家乡创办了“潮州文社”,为推动潮州地域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他受到家世爱国爱乡思想熏陶,参加了江南的进步政治组织一一复社,至今潮州士子可考的才有5人参加这个组织,他名列第二,成为复社在潮州组织的中坚分子。他积极参加复社活动,参加讲学和文学交流活动,批评时政,主张改良社会;他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参加同阉党和贪官污吏作斗争,揭露时弊;他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情怀。他与同邑秋溪都山村(今潮安磷溪山村)的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陈衍虞(1599一1688年)是同窗同学,又同时加入复社,交往甚深。陈衍虞十分赞赏蔡承瑚的才华,他在序其孙蔡召似的《四书借说》一文中称赞蔡承瑚云:“予与用缶先生共砚席十年,见每竖一义,莫不穷高极远”,对他学识推崇备至,盛赞同窗学习十年,蔡承瑚学习思路敏捷,每发表言论和写文章,都能站得高,看得远,其观点道理博大深远,到达最深最远的理论和内涵。蔡承瑚文学造旨高,著有《中庸藏》《枕善居集》等,可惜因战争动乱皆散失。据蔡厝族谱(第175页)记载,在桑浦山凤嘴峰上,有蔡承瑚于1624年为其逝世的叔父蔡端居(蔡一)写墓志铭,铭曰:“凤鸣之岗,崇闳臣观,万山拱秀,瀚海澄澜,寿藏孔安。”他留下传世诗作《辞世歌二首》:(一)十分春色九分空,天北天南恨几重。莫怪子规声易老,一年一度吊东风。(二)败竹焦桐有用无,上池乏水救枯株。老夫残喘关何事,天下苍生应未苏。这二首诗是蔡承瑚即将离世之前所写的,以田园风光抒发情怀,以小寓大,子规啼声吊东风、老夫残喘念天下苍生,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表达作者致仕归田后,感触田园之景,而抒发出来的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明末清初,风起云涌,血雨腥风,李自成起义、郑成功集团、南明小政权、各地抗清复明活动、地方豪强多方势力轮番角力,社会动荡不安,战云密布。 蔡承瑚在这恶劣的社会背景下,报国拯民夙愿无法实现,孤忠守志,面对明末兴废存亡之际,诗人以景抒情,沉郁苍茫,悲凉哀伤。面对山河相继沦亡,国事危殆,他“肝肠欲裂”,“朔都败成绩,痛帝里之蓁芜,陪京失守,伤灵修之浩荡”。这是他的眷年弟洪梦栋于永历戊子年端阳后一日所写的《用缶府君行略》一文这样描述他归乡后的心情。文中仿借《离骚》一句“怨灵修之浩荡”,把他比做屈原一样,对国家忠心耿耿,一直没有放弃对于国家的关心,希望能够保住国之根基,但清军入关,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两都相继沦亡,国事危,终究还是走到了社稷倾覆的境地。他自知回天无力,心里十分忧伤。他的的田园诗,记下了这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的历史印痕。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初,清军攻破福建建宁府,屠杀平民三日,史称史子之役,南明政权危在旦夕。是年农历4月29日蔡承瑚积郁而死,年终53岁。在他逝世后不久,1650年6月福建清兵入潮,占领了潮州。

蔡承瑚于1640—1642年任江苏昆山县知县,勤政爱民,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其好友明南京礼部尚书顾锡畴(昆山人)敬撰的《蔡用缶昆山遗爱碑文》中,记载时任应天巡抚黄又生为承瑚考进士时的房师,虑其不胜繁剧,疏请调简。但蔡承瑚不愿与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决志请归,弃官不仕。顾锡畴还拜撰《昆山绅士饯行序文》,文中又这样写道,朝廷将改调他时,他决计弃官归里。离开昆山之时,“妇儒无不且歌且泣”。顾锡畴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廉而好施,同阉党和贪官污吏作斗争,发誓以死殉国。顾锡畴之所以与蔡承瑚深为好友,并撰写文章盛赞他,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样的爱国爱乡爱民的情怀,有共同重振大明王朝的志向,有一样为政清廉,为人正直的人品。友人朱集璜(明代昆山学者)撰写《送蔡华夫邑侯序》,文中赞颂蔡承瑚:“粤东用缶蔡侯,治昆浃岁,乐岂周翔,刑政清简,士民爱之”。在蔡厝族谱《邑侯蔡用缶德政略》一文中记载蔡承瑚:“以实心行实政,一切沽名钓誉之事,所不乐为,真不愧民之父母”,其“家徒壁立,株守寒窗”,“其良法美意,政绩昭然”,“衣必朴素,食必俭约”,“去之日,行李萧条,片帆轻挂,真可谓满明月两袖清风”。字里行间,颂赞其为官清廉实干。还记载他履职时:“牢记严提正法”,对草菅人命,抢劫掠夺,搅乱乡城的,“则飞驾械船,威逼荡扫”,坚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安定;在判案时,公正廉明,不徇私情,对冤案,则“秦镜高悬,力为昭雪”。

蔡承瑚眷年弟洪梦栋(潮州市人民政府网站2020年1月13日发布的《潮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简介—— 西马路200号庄宅》一文,公布了位于潮州市湘桥区西马路200号庄宅,始建于明末清初,屋主原为洪梦栋,字东木,海阳登云都即今属潮安浮洋镇人,明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文中所写的洪梦栋即是蔡承瑚的妻弟)在《用缶府君行略》一文中写道:“壬午抵乡,退食委蛇”,记载姐夫蔡承瑚于1642年归隐回乡。据族谱记载,蔡承瑚致仕回乡后,修族谱,制乡约,写下《乡约序》。继承他先祖蔡次轩和蔡省轩抗击倭寇的爱国爱乡传统,捐款练丁,组织乡勇,节保安内,与狂寇搏杀,保家卫国。在蔡厝族谱《追封用缶诏书》一文中,称其“从容蹈义”、“慷慨捐躯”。他团结乡民,保家卫寨,练乡勇以保其族党,饬乡约以严其劝惩。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澄海贼寇黄海如攻破海阳县,是年七月,黄海如又劫掠上莆等乡,蔡承瑚集乡兵曾先后败之,自此贼远遁。蔡承瑚在1643年为亡弟蔡承琦写下《季弟献夫行状》(见蔡厝族谱第190一191页),在1645年为亡弟蔡承写下《家仲冶夫行状》(见蔡厝族谱187一189页),二文中提及自己履职昆山和致仕归里后与亡弟一起带领乡勇抗击贼寇的经过,以及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北都沦陷的忧国忧民之心。

因蔡承瑚爱国爱乡,清廉自守,他一家都受皇帝追封。据蔡厝族谱第171页《追封汝钦诏书》中记载:其妻洪氏被诰封为宜人,其父蔡汝钦(即蔡一鹭)被追封为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其母陈氏也被追封为宜人。他自己过世后也被追赠为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祀县忠义孝弟祠。忠义孝弟祠早已毁,其旧址在海阳县儒学宫附近,即在今湘桥区文星路原武装部所在地。

 

(作者:蔡贵平)

 

参考材料:

[1]清康熙林杭学《潮州府志》362页及649页蔡承瑚《乡约序》。

[2]《潮安彩塘金砂蔡厝族谱》(蔡起贤先生为顾问)。

[3]明代顾锡畴《蔡用缶昆山遗爱碑文》《昆山绅士饯行序文》。

[4]明代朱集璜《送蔡华夫邑侯序》。

[5]潮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1月13日发布的《潮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简介—— 西马路200号庄宅》。

[6]明代洪梦栋《用缶府君行略》。

备案号:粤ICP备17020065号-1
联系电话:0768-2281831 邮箱:czszxxck@163.com